电影&音乐&书
[作品]   来自: 胡一侃  
2015/09/30 18:14:44

    电影、音乐和书,似乎是当下所谓文艺青年经常探论的话题,当然笔者不属于文青一类,以此为题并非想就此矫情一回,而是思忖着结合一部电影、一首歌和一部书,抒发一下对历史的感慨。

 

    一部电影

大家一说到电影,脑海中自然便会闪烁出无数的光影片段,也许我所说的这部电影有些冷门,对于大多数80后来说,对于它的记忆是朦胧的。

《末代皇帝》——一部外国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传记电影,全片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然而影片又不仅是运用纪实的表现手法,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却让全片闪烁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我只讲溥仪的“前半生”。“皇帝”——几千来一直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人物,作为天和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而封建史上最后的君主,溥仪其登基时不过3岁,却要面对着内忧和外患,历史与现实,内心自然一种被撕裂的痛楚,绝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够体会到的。然而这并不是只属于溥仪一个人的心境,却属于清末的全体中国人。

昔日常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面对所谓夷人却只能俯首称臣,受尽凌辱、任人宰割,一种自大和自卑的情绪深深笼罩在整个中华大地的上空,这一代人除了迷茫还是迷茫,除了痛楚只有痛楚。

 

     一首歌

《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曲,激励着那个时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去追逐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增长的不仅仅是革命的巨浪,而是中国人自我觉醒的意识。人们从绝望中苏醒,从苦难中复苏,然后便有无数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巷尾,号召更无数的人们站起来、睁开眼、挥起拳头,改造世界。

《毕业歌》简简单单的歌词,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正彰显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赤诚的爱国之心。当然,这一代中国人的心绪是激昂的、精神境界是崇高的,意志是坚定的,除了苦难更多了一份磨砺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革命事业火红的气氛环绕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一本书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我们传来革命事业的前进方向,第一次让中国人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了解到了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名词,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如同燎原之势,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中国。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于是马克思变成了中国人,这样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比如共产主义社会恰如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唯物辩证法恰与中国传统的辩证法相合,等等一系列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人们欣喜地发现原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而我所说的一本书并非是《共产党宣言》,其实是“中华文明”这一部可歌可泣的巨著。有一次,我问老师,“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我老师回答,“无产阶级是那种具有高尚道德、淡泊名利、脱离低级趣味、一心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那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些君子式的任务。”我又想到毛主席的老三篇,其中正包含着这样的精神。

于是我明白了,尽管我们的国家过去曾遭受过各种战乱、饥荒和自然灾害,但我们赶走了各种侵略者,我们的民族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我们的文明始终源远流长。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总有无数的先行者站出来,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团结同胞为天下开创太平盛世。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无论痛楚磨砺,理想现实,悲或者喜,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就像《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为龙的传人,我感到很骄傲,因为无论处于何种时代,无论是否阴云密布,迎接中华未来的永远是万里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