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日我们前往上海市犹太人难民纪念馆参观学习。讲解员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二战期间,上海为犹太难民无偿提供人道主义救助的许多事迹。据悉1933年至1941年期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而远赴上海的犹太难民。通过参观,我们更珍惜今天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在思考如何弘扬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铭记历史,以此为鉴,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包含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也包含着各行各业的科学发展梦。 “教育梦”,无疑是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xml:namespace>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有赖于教育先行,有赖于教育奠基。党中央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终身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梦”的实现,则体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的欧洲,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非当时才出现。法国1956年议会立法文件中首次使用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进入70年代后,终身教育思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博得了赞许。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出版了阐述其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他认为数百年来,个人的生活被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终身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它包括终身教育的性质、终身教育的意义、终身教育的目的、终身教育的范围和内容、终身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终身教育战略六大方面内容。他始终坚信,任何国家建立终身教育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
我们学校发展的历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完善,学校涵盖了从中等教育开始,到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继而到现在的职业培训及老年教育的蓬勃兴起,无疑体现了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同,也验证了朗格朗倡导的“一体化的教育组织”。
作为终身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展示出我们特有的精神风貌,共同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而努力呢?首先,我们要终身学习,提升素养。作为传播知识的使者,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双师型培训等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其次,我们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受工作情况和经验、年龄因素、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要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备课;合理地设置教学活动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梦才有方向,有梦才有动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着中国梦·终身教育梦,执着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