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奇遇——相遇在老年大学中
[作品]   来自: 源囧囧源  
2015/09/30 15:47:38

假期中我阅读当我在一开始读《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这本书,觉得很平淡,作者对文字没有进行洗炼,都是感受性的记叙,阅读起来少了许多美感。正本书读起来比较顺畅,是适合睡前阅读的小品文。

作者也许是借由小敏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另外与自己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一类人。她们炫耀资本,活得浮夸且华而不实。亦或者她们也不想如此,只是,没有找到生活中通往平实满足的道路。小敏外婆更是让人惊叹,并觉得自叹不如的高龄玩家。跟着女儿出国,拿着英文词典出走,跟孙女玩得到一起,还与孙女婿有共同的小秘密。生活的状态很轻松自在,像极了理想中的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龄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年轻的时候不会太在意,其实二三十岁真的不会太在意年龄,但是年龄已过40岁,看着长出的白发,使你自己不得不面对年龄的事实,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自我。《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告诉你另外的一个真实,无龄感的真实,是用生命构筑起来的无龄感的真实,这真实逼近现实、直逼自己,好像在生活了40年之后才才再次发现了自我一样,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一样,让过了40岁的人重新焕发新的青春,这青春时光自然不同于二三十岁的青春,这是心灵充盈、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的美好时光,怎不让人倍感珍惜!从中我感悟到只有对生活抱有希望,乐观看待每一天,年龄不再是束缚自己行动的枷锁。或许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也是这样践行终身教育,步入校园重拾书本。

    作为一名从事终身教育的教师而言,面对的是自己的长辈,爷爷奶奶辈,道德修养的提升格外重要。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言行举止上不断修正和完善,在体现教师道德榜样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二是树立奉献精神。终身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行业的教师要比其他行业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淡化个人利益,才能在终身教育的岗位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老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是既熟悉但是又有点陌生的感觉,熟悉的原因是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用这个称呼去称呼别人的,以后也会继续用,之所以陌生是因为我首次作为被称呼的一方,来体验那种为人师的感受,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从而使我对“老师”这两个字有更深的感悟。

当学生时,那时候的老师一定是比我年长,我们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不懂的有老师可以解惑。那时候,老师在我眼里就像一座大山,一座宝库。当了老师以后,轮到我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了。以往总是别人教我,现在是我教别人。最年轻的老师教最年长的学生,因为学生的群体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是我的长辈,他们有丰富的经历,上课不是忽悠,是实打实的实用技能。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却不但要给学生一桶水,更要给学生能够源远流长。

从工作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特点:一、终身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终身教育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与高等教育等全日制教育是有不同;二、学习的内容非常的宽泛,可以是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各方面内容;三、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就完成的;四、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鼓励人们从生到终,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五、终身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终身教育,就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包括了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了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的质量。其特点有终生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与实用性。通过结合我的工作来理解,终生性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时间不限制,从小到老皆可学习,生命不止,学习不止;全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