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诗赏析——莎士比亚、拜伦
[名家作品]   来自: 雪梨r  
2015/04/22 17:17:11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莎士比亚

梁宗岱  译

我怎能够把你来比拟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摧残,

没有芳颜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戏剧大师、诗人。

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伊丽莎白时代是爱情诗的盛世,写十四行诗更是一种时髦。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其十四行诗集更是流传至今,魅力不减。他的十四行诗一扫当时诗坛的矫揉造作、绮艳轻糜、空虚无力的风气。据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献给两个人的:前126首献给一个贵族青年,后面的献给一个黑肤女郎。这首诗是十四行诗集中的第18首,属前者。也有人说,他的十四行诗是专业的文学创作。当然,这些无关宏旨,诗歌本身是伟大的。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他的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赞颂人的尊严、个人的理性作用。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命题。 

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推而广之,“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终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事物(包括诗人爱友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你,将在这诗中竖起纪念碑”。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


我看过你哭

拜伦

查良铮  译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了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前面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能比得上

你那一瞥的灵活的光线。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直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选自拜伦的《希伯来歌集》。该歌集收入拜伦1814年至1815年间写的30首诗歌,拜伦把它们交给作曲家配上了乐曲。这些抒情诗没有他惯有的讽刺,而充斥了浪漫的隐喻,看起来几乎就像是拜伦最有名的抒情诗集《闲散的时光》的续集。拜伦的抒情诗自有一种内在的旋律,这些诗歌和作曲家的配乐一起作为歌曲在1815年出版,之后不久,拜伦的诗歌单独出版,广为流传。

《我看过你哭》显示了诗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恋人的形象在诗人浪漫的想象中找到了对应的意象,得到了形神?备的表现,这首诗最动人之处也就是这些浪漫的隐喻。诗歌的第一节就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前四行把心上人蓝色眼珠上的眼泪比作紫罗兰上垂着的露珠,让人心生爱怜,其效果一如中国古诗中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女子哭泣时的楚楚动人之态;后四行则把心上人的笑容和蓝宝石的火焰相比,她的嫣然一笑光芒四射,使蓝宝石的火焰也黯淡,她那“灵活一瞥”的光线,在抒情主人公心目中就是最动人心魄的闪第二节,诗人仍然运用比喻,他把自己的心灵比作乌云,把恋人的笑容比作太阳,乌云从太阳那里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即便黄昏来临,也不能驱散这光辉。而恋人的微笑正像这太阳,给主人公阴沉的脑中,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恋人微笑的容光留下的“光明一闪”,对于主人公来说就像心中的太阳,放射出热烈的光芒。

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表意单元,四句组织一个意象,浪漫的想象围绕这些意象展开,给非常清晰的印象。诗人删芜去杂,重点捕捉了心上人哭和笑的两种情态,进行集中描写。他用创作的实例告诉我们,艺术的描写不仅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有选择的眼光,只有简化,才能集中。

实中唐果 2016/7/3 20:50:29 回应: 0 回应

真是篇好文章 不愧是名人写的 不愧是‘听君一席言 胜读十年书’啊 当然也要谢谢雪梨r世人辛苦搬运 您辛苦了


顾村夏云 2015/6/15 21:43:57 回应: 0 回应

雪梨r,我们要感谢你,把这么好的精品拿到这儿,让我们免费阅读,真是感谢。雪梨r诗人,你辛苦了。

请先登录
回应